top of page

【我們的步道,已經累了】Just Look Down

一起低頭看看已傷痕累累的土地。

週末小編跟隨野營體驗課去了趟松蘿湖,雖與路途中學員們玩泥巴玩得很開心,不過小編也注意到步道狀況與5年小編來的時候有很大的改變。

沿途的沖蝕溝變更深了,裸露的樹根及岩石佈滿整個步道。為甚麼有些登山步道會呈現這個樣子,大家有想過嗎?

________

【甚麼是沖蝕溝?沖蝕溝是怎麼產生的?】

小編一直很喜歡以「人」來比喻我們的山林。山中的樹林及泥土,就像人的皮膚,而泥土底下的岩層,就像我們人的骨頭。

過度的登山活動造成步道表土的流失,就像身體失去皮膚與肌肉的保護,而下面的樹根岩石裸露出來,就像人的骨幹暴露在外面,形成所謂的沖蝕溝。

沖蝕溝的形成,會歷經幾個階段: 步道遭到過度頻繁的踩踏,表土被踩硬,植物開始無法生長 下雨時,因被踩硬的地面無法吸收或排出雨水,因此地表容易積水 積水處再經過反覆的踩踏,開始容易產生爛泥巴 位於斜坡上的爛泥經過雨水的沖刷,表土逐漸流失,漸漸出現像滑水道一般的泥波、裸露出樹根及岩層。

步道與兩旁地面高低差越來越明顯、跨階落差越來越大,進而形成沖蝕溝

________

【LNT原來與步道有關?!】

LNT無痕山林的第二個原則:「Travel & Camp On Durable Surface」翻譯成中文是「在可承受的路面行走及露營」,其目的就是希望降低人為活動對步道的負面影響。

因此才會呼籲不要走在步道邊緣、不要走捷徑、不要開新路。若已經有人工鋪設的步道就盡量走在人工步道上,避免植被遭踩踏、泥濘範圍擴大、表土流失甚至沖蝕溝的產生,來降低登山活動對路面的影響。

下次去爬山時,可以多多注意腳下的土地。爛泥、積水、樹根、裸露的岩石、沖蝕溝等等,都是在告訴大家「我們的步道,已經累了」。希望大家能透過LNT原則,了解我們能為環境做的事。








10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